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思政课“立体课堂”综合改革与实践团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落实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以“六个要”“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坚持思想引领,突出价值塑造,筑牢理论根基,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力提升、五微提质、六维提效”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综合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资助计划“基于立体课堂建设的‘基础’课精准教学模式研究”、北京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教学改革示范点、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重点项目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一等奖、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示范项目特等奖等奖励荣誉50余项。
一、内容为王、提质增效,建好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
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过程中,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针对高校思政课如何体现高阶性和创新性、提升教学挑战度,如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学质量,如何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提升教学实效等问题,根据“思政课”课程特质、“信息化”时代特征、“大化工”行业特色、“00后”学生特点,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价值”培养目标,注重“理论思考力-辨别分析力-情感彰显力-探索践行力”高阶能力,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自觉性,推广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思政课“立体课堂”。
(一)聚焦“四力提升”,优化“立体课堂”教学目标与内容,提升思政课挑战度
优化“理论思考力-辨别分析力-情感彰显力-探索践行力”相结合的“立体课堂”教学目标。“理论思考力”找准学生的学习困难点,注重研究为基、问题导向、专题覆盖,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辨别分析力”找准学生的价值共鸣点,注重互动交流、深度研讨、问题分析,在不断启发中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情感彰显力”找准学生的情感触发点,注重典型案例、媒体资源、情感引导,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砥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探索践行力”找准学生的实践切入点,注重用好“大思政课”,开展多样实践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在奠定思想根基、确立价值导向上的基础性作用。
优化“教材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相结合的“立体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专题式教学全覆盖,组建专题教学团队,召开专题式教学研讨会,通过课堂调查,对学生提出的千余个问题进行梳理,设计教学专题,通过互动交流、讨论启发、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讲好故事,讲清道理,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用得上。结合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注重从“大化工”视角创新教学内容,将思政课教学与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将化大精神、行业领军人物、知名学者成长故事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形成中国化工发展案例库,制作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彰显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二)聚焦“五微提质”,优化“立体课堂”教学结构与载体,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优化“微对象-微内容-微方法-微载体-微组织”相结合的“立体课堂”教学结构。“微对象”坚持学生主体,围绕行为自发性、思想自觉性和群体层次性进行特点分析和结构设计;“微内容”坚持特色凸显,围绕课程特质、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形成典型精神、典型人物、典型故事案例库;“微方法”坚持深度融合,围绕入脑入心、深度参与、自觉践行,在理论、网络、实践、生活课堂,开展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微载体”坚持师生交互,围绕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建好“微课程”“微程序”“微电影”“微基地”“微信”“微博”,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微组织”坚持个性指导,围绕难点讨论、热点分析、痛点回应,依托实践教学研究中心,中班教学、小组研学,开展文献研读、参观考察、人物访谈,引导学生从“真知”到“力行”。
优化“微课程-微程序-微电影-微基地-微信-微博”相结合的“立体课堂”教学载体。在线开放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智慧课堂教学程序实现导学测验、研讨互动、反馈互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举办“迎建党百年 学‘四史’精神”等四届全校微电影大赛、“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等两届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开展多种形式“微基地”实践教学,“北化马院”微信公众号推送经典篇目、理论研究、学习成果,《彰显中国精神的行业特色人物调研》获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一等奖。
(三)聚焦“六维提效”,优化“立体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优化“观听-乐读-论辩-思悟-践行-慎独”相结合的“立体课堂”教学评价。“观听”通过聆听讲座报告、观看影音资料,强化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乐读”通过阅读经典著作、重要讲话,强化自觉自信和理论认识;“论辩”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展示辩论,强化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思悟”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强化理论素养和实践认知;“践行”通过人物访谈、参观考察、微电影拍摄,强化深层融合和落实落细;“慎独”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综合素质提升,强化内心认同和实效延续。
优化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专题与综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立体课堂”教学反馈。遵循学生发展内在需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增值评价、实行综合评价,发布学习指南,确定政治性、思想性、生动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精确到每一个环节。强化过程考核、注重实践环节,成绩评定由以往的一卷定高低,转变为小组展示、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课堂互动等全程考核,使学生在日常动起来,过程考核占总成绩比例总体超过50%。在小组展示、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环节,设置学生互评指标,着重考察学习参与度和成长性,产生增值性、综合性评价结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综合改革与实践结构图
二、学生主体、特色鲜明,创新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
(一)坚持目标优化,创新思政课“立体课堂”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在奠定思想根基、确立价值导向上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核心教学目标,打造“四四结合”的“立体课堂”教学理念,即课程特质、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学生特点“四个凸显”,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法治素养“四个着力”,理论思考力、辨别分析力、情感彰显力、探索践行力“四力提升”,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信仰体系、践行体系“四个贯通”,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精准教学导向。
(二)坚持提质增效,创新思政课“立体课堂”教学系统
聚焦“四力提升”,优化理论思考力、辨别分析力、情感彰显力、探索践行力相结合的“立体教学目标”,优化教材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相结合的“立体教学内容”;聚焦“五微提质”,优化理论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生活课堂相结合的“立体教学结构”,优化微课程、微程序、微电影、微基地、微信、微博相结合的“立体教学载体”;聚焦“六维提效”,优化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专题与综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立体教学评价”;优化形成性、可回溯、全方位“立体教学反馈”;形成师生互促、教研相长、提质增效的良性机制,引导学生实现从“熟练掌握”到“自觉运用”的转变。
(三)坚持特色凝炼,创新思政课“立体课堂”教学格局
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工科、新北化,精准挖掘时代楷模、首都典范、行业故事、领军人物等特色教学案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差异化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大化工”特色的动态交互式案例库、调研数据库、精品作业库,形成个性化精准教学素材,使课程的普遍要求与学生的特殊期待相统一,达到因材施教、精准突破;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研,开展中国化工博物馆现场教学、合作拍摄“垃圾分类”系列思政课原创微视频,使思政课讲出专业情,形成教师努力讲好思政课、学生努力学好思政课、全校齐心协力办好思政课“立体课堂”教学格局。
三、实效显著、影响广泛,推广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
(一)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思政课“立体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彰显。回应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意义、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的困惑和难点,坚持内容为王,注重问题导向,将课前调研和课后反馈结合起来,近6年学生学习数据持续跟踪对比调查表明,思政课“立体课堂”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受学生欢迎,被誉为“铸魂课程、宝藏团队”,成果主要完成人学生教学评价高达97分。学生学习状态、效果、成绩有较大提高,对课程、教师认同度较高,理论思考力、辨别分析力、情感彰显力、探索践行力显著提升。
学生学习成果反哺课堂。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列为优秀课堂评选推荐参考视频。在线开放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运行3轮,覆盖18000多名学生,课程评价位列全国高校同名课程前列。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智慧课堂教学系统呈现学生在线学习成果每学期超过20000份。“北化马院”微信公众号推送经典篇目、理论研究、学习成果,已获15000多名学生关注。设计印发“思政课实践教学手册”超过12000册,形成学生成长档案。举办四届微电影大赛、两届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累计参赛作品超过2000份,学生实践成果反哺课堂。积累教案课件、特色案例、研究性学习成果、集体备课资料等超过100万字。
(二)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思政课“立体课堂”获国家级教学奖项
协同共建优秀教学团队。坚持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建设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立体课堂”教师队伍。深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举办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开展跨学段交流研讨,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研发“青春向党 平视世界”等典型教学课例,实现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衔接、循序渐进。建设“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虚拟教研室,开展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教研,共同拍摄“垃圾分类 共创文明”微视频,上线学习强国、人民网,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
获得国家级教学奖励。思政课“立体课堂”综合改革与实践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一等奖、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示范项目特等奖等奖励荣誉50余项。
获得国家级立项支持。获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资助计划2项、北京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教学改革示范点、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项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改革课题支持10余项。
(三)强化示范推广辐射引领,思政课“立体课堂”产生全国重要影响
形成完善可推广模式。形成机制成熟、可推广的思政课“立体课堂”改革创新综合实践模式,在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青椒论坛”、北京市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全国高校行业特色马院建设会议等,多次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示范、经验分享,累计覆盖近40000人次。
服务首都思政课建设。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起草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提供意见咨询,为北京高校新上岗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示范,与北京服装学院思政部开展协同共建,形成《首都高校大学生新时代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政策咨询。
广受媒体关注报道。作为全国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代表,成果主要完成人受邀主讲央视《百家讲坛》等主流媒体栏目,介绍“立体课堂”建设成果,节目网络播放量累计超过40万次。思政课“立体课堂”改革创新成果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北京卫视、《北京日报》等报道40余次,在全国发挥重要引领示范作用。
附件一:推荐书-“四力提升、五微提质、六维提效”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综合改革与实践-北京化工大学.pdf
附件二:成果总结-“四力提升、五微提质、六维提效”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综合改革与实践-北京化工大学.pdf
(03.13新)附件三:支撑材料-“四力提升、五微提质、六维提效”高校思政课“立体课堂”综合改革与实践-北京化工大学.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