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北京化工大学优秀教师王武生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者:王海璇发布时间:2025-08-06浏览次数:10

    王武生,男,汉族,1961年6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自1983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40余年始终如一躬耕于北京化工大学思政课教学一线。在我校先后担任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文法学院社科部主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2022年受教育部委派,担任新疆自治区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银铃教师,现已服务三年。

一、耕耘杏坛勤勉励,矢志初心育桃李

王武生老师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养过硬,能够矢志不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育人初心、勇担树人使命,自觉按照新时代“六要”思政课老师标准,勤勉耕耘,努力成为师德师风优秀、业务能力精湛、团队建设担当的教师表率。

王武生老师于1983年8月从北京大学毕业,正逢“改革开放”春雷浪潮,在党旗下成长起来的他,深知“教书育人”不仅是其职业,更是其人生使命。直到今天,工龄已满42年的他,依旧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始终认为: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因此他一如既往地力求在教学中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有机结合,让学生们在知识海洋中获得启迪,在人生道路上找准方向。

二、宏德博学志卓越、春风化雨师友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怎么把思政课讲出深度、高度和力度?王武生老师从“北化校训”里找到了答案。在他看来,“宏德博学、化育天工”暗含着育人智慧:做人应当自强不息、心怀天下,要以止于至善的标准来勤学修德,要以造福人类的担当来探索规律,奋力挖掘自然的价值,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培养学生宏德博学的资质,他拿出了化雨春风的态度、工于卓越的势头;为了塑造学生化育天工的担当,他激励着学生感应时代脉搏、赋予行走力量。

在王武生老师的课堂上,他勇于打破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模式,同学们可以用舒适随意的方式、以轻松的状态,讲出自己最真实的所想所感。这种授课方式消除了课堂严肃而紧张的气氛,让师生们真正实现了平等交流,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切身体会到思政课的魅力。为此,他的课程深受北化师生们的真心热爱,他的教学质量排名一直在全校20%前列,甚至曾经一度挺进全校课程评价前10%。1995年,他荣获“北京化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1998年,他荣获“北京化工大学优秀党员领导干部”荣誉称号;2001年,他被学生们公开投票评为了“北京化工大学十佳明星教师”。面对荣誉,他感慨道:教学是一时的,但师生真挚的情谊和难忘的相守,会伴随自己一生…

三、兢兢业业教书匠、传帮扶带引路人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每一位教师都是一面旗帜、更是一部行走的价值观范本。王武生老师在担任学院教指委成员、“毛概”教研室主任期间,每年完成高达400学时以上的繁重教学之余,他还坚持每个学期都要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并总会真诚且毫无保留地提出教学建议。他带领教研室集体备课常态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坚持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逐章逐节说课、逐字逐句推敲、逐人逐一把脉,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严把课程教学质量关。他担任学院青年教师帮扶导师,先后培养出了陈顺伟、马超林、吴宁、王一喆等代表的“概论”课优秀青年教师,指导荣获北京市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北京市社科联专家库专家、共青团中央特约研究员、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二等奖等全国性、省部级荣誉超30余项;在他指导下,青年教师的课程广受师生肯定、学生欢迎和《光明日报》、“人民网”《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

四、扎根边疆发光热、老骥伏枥铸新功

教书育人贵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2021年6月,已经荣休的王武生老师豪情不改,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返聘一年之后,更在2022年8月受到教育部委派,毅然放弃安逸舒适生活,怀揣着当初的真心与热爱,来到了北京化工大学的对口支援学校——塔里木大学执教。

作为支教边疆的银龄教师,王武生依然像当初来到北化时那样: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业务精良、锐意进取。他用多元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在圆满完成既定的授课任务后,他又用休息的时间来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和参与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他将一颗热忱之心倾注于学生们的思政课学习之中,以无尽耐心和鼓励助力每一位塔里木学子,让他们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满载而归,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学生们“王武生老师把光和热洒在了塔里木大学的每处角落”。面对学生们广泛而热烈的好评,王武生说:“新疆的胡杨树,选择在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守护绿洲、抵御风沙,这是对‘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伟大精神的生动写照,人生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如果将来还有机会,我希望自己能像新疆的胡杨树那样,继续为边疆思政课教育贡献余热,将思政课教学进行到底……”

语:不负时代奋图强、兴国有我续华章

今天,王武生对教育家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那是一种在教书育人中依然保持顽强拼搏、乐观向上、奉献耕耘的工作状态。他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银龄行动”志愿者的殷切期望——“老骥伏枥老当益壮,发挥余热展现担当”,王武生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教育强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生奔赴,浩气长存”。不论是在玉屏山下,抑或边疆戈壁,王武生老师见证着新时代的学子们梦想起航,陪伴着新时代学子们昂扬成长,他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奔跑在梦想的路上。庆幸我当初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也庆幸能够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与同学们邂逅,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