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部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素养、学术素养、道德素养,7月4日至1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44位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赴全国高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新疆师范大学),在新疆喀什地区集中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2025年实践研修活动,并与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思政教师开展联合集体备课活动。
7月5日上午,实践研修活动开班仪式在喀什大学顺利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新疆师范大学)负责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丽娟,新疆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艳华,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研修班学员参加仪式。
开班仪式结束后,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丽娟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中华民族奋斗的团结伟力》为题作专题讲座,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新疆的生动实践三个方面,全面梳理、系统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核心价值、实践要求;原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援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旭光以《大思政课的“边疆叙事”》为题,从理论构建与实践逻辑分享了边疆地区思政教育的多元协同育人体系。
报告会后,来自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孙志香、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文莲、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吉等3位思政课教师,共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思政课进行了集体备课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下午,研修班走进百年喀什馆,通过参观“百年沧桑·峥嵘岁月”“苦尽甘来·日新月异”“民生巨变·追逐未来”三大主题单元展陈浮雕、蜡像、场景复原视频等,系统了解了喀什地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变迁和历朝历代新疆各族人民抗击外来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资料,重点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实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的历史成就。
7月6日,研修班赴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受邀走进一户塔吉克族人家做客,老师们穿上民族服饰与塔吉克族同胞在家中共同交流近年来的生活变化,直观了解新疆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防巩固安宁的大好局面。
7月7日,研修班学员们克服高原反应等困难,来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红其拉甫口岸(海拔5000多米),站在国门前重温入党誓词,洪亮的声音穿透稀薄的空气,铿锵的誓言映照赤诚的初心,“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呐喊在雪域雄关回荡不息。期间,慰问了我校文法学院2021届毕业生、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边防干警苏日力格校友并与研修班教师进行了交流,共同重温了“习近平给红其拉甫海关全体关员的回信”精神,分享其在“生命禁区”苦寒之地、“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红其拉甫戍边经历。戍边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坚守岗位、保家卫国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使大家深刻感受到坚守与奉献的力量,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决心。
7月8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研修班走进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映入眼帘的是千米文化长廊,宽阔洁净的柏油路,一幢幢现代元素和民族特色交相辉映的民居中,处处散发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气息。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学校校长帕提古丽·亚森向大家讲述了学校11年来的变化:塑胶跑道、一步一景的校园,还有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机器人“小艾”……昔日落后的学校变成了一所现代化学校。当年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合影的学生如克耶·麦麦提图尔荪大学毕业后回到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任教,其与大家分享了成长经历。
在疏勒县张骞纪念馆,大家通过参观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幕幕逼真的场景,生动再现了张骞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传奇人生,以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在英吉沙县,老师们站在胡杨林下与塔里木思政课教师在线实景同备一堂“胡杨精神”思政大课。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丽娟以《一体构建“四个课堂” 讲深讲透讲活胡杨精神故事》为题,分享了塔里木大学在育人实践中赓续弘扬胡杨精神的系列探索;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顺伟围绕《扎根新疆大地、矢志铸魂育人——感悟胡杨精神的时代价值》分享交流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
在英吉沙县小刀村、土陶村,学员们现场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吉沙小刀和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的制作流程和工艺,与维吾尔族传承工匠一起体验土陶制作、了解美丽乡村建设,体验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疆各族人民传承和发展各民族特色文化、开发特色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成果。
研修班深入奥依塔克红山、金草滩、达瓦昆沙漠、喀拉库勒湖等地,了解边疆地区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深刻体会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动实践成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给新疆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
在经历5天的现场学习实践,研修班结合本次实践研修所观、所悟、所感,就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有效融入思政课,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进行了分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将本次收获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疆大地的生动实践感悟,作为思政课教学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疆故事、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
从帕米尔高原的国门雪山到达瓦昆沙漠的浩瀚沙海;从喀什古城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到阿亚格曼干村的“‘石榴籽’抱团,新生活很甜”。老师们纷纷表示,本次实践研修虽然节奏紧凑、过程艰辛,但是交流十分“接地气”,实践教学点耳目一新,让人印象深刻。大家在行走中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境界、受到了教育,对于如何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如何建好、上好“大思政课”有了更主动的谋划、更落地的举措。老师们表示,要把研修中的丰富资源和所思所感带回到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要自觉谋划将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和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有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伟大成就融入各门思政课,充分发挥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