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成炬”读书小组 举办《论持久战》篇目研读会

发布者:张耀元发布时间:2023-04-18浏览次数:10

为积极响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经典著作研读活动部署安排,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开拓学科视野,提升学科素养和研究水平,2023413日,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成炬”读书小组举办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系列活动——《论持久战》相关章节研读会。“星火成炬”读书小组指导教师杨戏戏、“星火成炬”读书小组全体成员、马研会经典著作研读活动督导员赵镍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由杨戏戏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杨戏戏老师对督导员的到来及马研会对读书小组的支持与指导表示衷心感谢。随后,杨戏戏老师以《论持久战》写作背景为引入,带领同学们开启了本次研读活动。《论持久战》写于19385月,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以反驳亡国论与速胜论为主,深刻指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根据阅读安排,同学们一一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092456d9badb3f1338b4340b13b1dbe

杨戏戏老师主持活动

小组成员王新魁为大家领读分析了《论持久战的“问题的提出”章节。他谈到,毛泽东同志在第一部分鲜明批驳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于抗日战争的两个比较突出的论调,即“抗战必亡论”和“抗战速胜论”,提出站在正义一边的中国最终必将取得这场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胜利,但这个过程将是较为漫长的,需要经历一定艰难险阻,不可能立刻实现。

2e59012238a5034308af308ed66f92e

王新魁同学做讲解

王妍同学着重从《论持久战》的理论逻辑方面进行分析,她认为,毛泽东同志在诸多纷繁芜杂的观点中,洞察到“亡国论”、“速胜论”这两种截然对立的错误观点的认识根源是机械论和唯心论,将问题放在历史大势中,实事求是地探讨战争的规律和民族的命运。

卢洪瀑同学在谈到“驳亡国论”的章节时,认为此部分从综合国力、进步与退步、正义与非正义和有无国际援助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分析与论证。毛泽东同志从国内视角分析了中国进步的条件,从国际视角分析了中国抗战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形势,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正确道路,其科学的预见性和巨大的理论价值,已经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实践所检验和证明。

何宁宁同学针对《论持久战》中的“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她谈到,当时有这样两个问题困扰着爱国志士:一是担心中国政府对日妥协致使国家主权丧失,二是忧虑我国政治不能进步致使国运堪忧。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对日妥协不会达成,政治会随着抗战不断进步,只有客观分析一切敌我情况才能缩短战争过程并最终取得胜利,从而打消了爱国人士的顾虑。

7ef1c8aa38928a74b8933e9b38f290f

何宁宁同学为同学讲解相关内容

曹孟红同学认识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一结论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得出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矛盾分析法的娴熟运用。毛泽东指出,战争持续多久要看中日两国实力及国际形势变换等因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战争的进程,努力抓住“实力”这个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时,也不忽略国际形势等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王辉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了本篇目的主要内容与行文构架,认为《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具体实践的光辉范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最后,杨戏戏老师对研读内容进行了补充,针对阅读中的难点问题与同学们进行充分交流与研讨。马研会督导员赵镍对研读会的形式、研读内容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并针对研读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他表示,这是一场比较成功的研读会,成员们通过互相启发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小组成员对督导员的肯定与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强调一定要补足短板,努力将研读质量提升到更高水平。

8a9fe5480bcb416d9ff58860a92e0eb

研读活动人员留影

本次研读会,小组成员所思所悟良多,收获很大,既能回归文本,深刻把握理论知识,又照进现实生活,理论与实践形成合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今后研读会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典著作研读,持续提升研读质量与成员学术科研水平。


 

 

 

 

摄影:曹孟红

撰写:卢洪瀑

指导教师:杨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