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2022-2023学年第五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

发布者:张耀元发布时间:2022-11-09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研究生学科素养与研究水平,增进师生科研交流互动,114日晚,我院在北校区开展第五期经典著作研读会,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毕文锐副教授受邀担任主讲人,以“症候阅读与互文解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例”为主题进行分享交流。研究生教师专职辅导员何宛怿、马研2201班全体同学参加研读会。

首页

讲座中,毕老师首先说明了文献引用应注意的问题:第一是权威性问题,要保证引用文献来自权威出处。第二是规范性问题,在全集、文集、选集、文选有收录的情况下引用单行本,在有实体书的前提下引用网络链接的做法不可取。第三是时效性问题,再版图书要引用其最新版本,引用文献也应与当今时代背景、政策方针相一致。第四是准确性问题,不能将马克思引用的他人论述当成马克思本人的观点,也不能将网友假托伪作的名言误认作经典文献。第五点是科学性问题,引用文章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者原意,在引用外文文献时,也要避免引用无法支撑论点的无关文献。

接下来,毕老师从症候阅读的理论与方法、互文解读的前提与基础、互文解读的方法与实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毕老师指出,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基于同一文本,存在两个层次的阅读,即表层文本的直接阅读和依据症候的阅读。所谓“症候”,指哲学家在将思想形诸文本时,所表达的并非是其全部的思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提炼而成的部分思想。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本相较于作者思想的全部内容而言,会存在大量的“空白”“沉默”“遗漏”等“疏忽”。而依据症候的阅读,即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深入文字的表层结构,尝试读出作者深层无意识结构中的“理论总问题”,这种“理论总问题”决定了理论家在写作时的提问方式和范围,也是区分不同理论家思想和同一理论家不同时期思想的核心依据。借助这一阅读方式,读者能够探索作品字里行间的“未尽之意”,尽可能回归作者本意。

而互文解读法是一种基于“互文性”的文本解读法。“互文性”是后现代文本理论的重要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本本身具有断裂性和不确定性,只解读单一文本会陷入形式主义和逻辑独断主义。二是不同的文本之间、文本与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对不同文本、文化和主体(作者)的系统性考察,能够极大拓展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

毕老师进一步谈到,在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前,需要做三点准备:一要了解文本主体,知晓作者在创作该文本时的背景和环境。二要充分熟悉文本本身,深入阅读理解其内涵。三要掌握该文本所在的知识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唯物史观体系、《资本论》体系都是我们在阅读单一经典文献时需要参照联系的内容。毕老师旁征博引,还列举了大量具有研究参考价值的文献材料,勉励同学们在知识体系内加深对马恩经典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夯实理论研究的基础。

关于具体如何开展互文解读,毕老师指出,一是要确定文本对象的主题、论域及文本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二是剖析作者的个人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文本主题、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搜集该作者及其同学派学者在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以及前后期的同论域著作进行对照阅读。四要依据文本对象的主要问题来排查其他文本,借此排除部分无关文本,梳理出关联文本之间的逻辑线索。五要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对比论证,充分证明文本对象的科学性,进一步强化论证力度,展现更为扎实的理论功底。最后,毕老师以“卡夫丁峡谷”理论、“两个转变”和“历史合力论”作为互文解读的案例,为同学们作出直观清晰的解析,使同学们对互文解读法有了更深刻准确的理解。

全景图

通过此次研读交流,同学们收获满满。毕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内容详实,极大地丰富了大家对于文献阅读的认识和理解,使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后在研究中将积极运用症候阅读、互文解读等经典文献阅读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扎扎实实走好科研道路。

 

图文:贾清淋

指导教师:何宛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