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2022-2023学年第二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

发布者:张耀元发布时间:2022-10-18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开拓我院研究生的学科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学科素养与理论水平,1014日晚,我院马研2201班以腾讯会议形式举行了本学年第二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晓广教授应邀主讲,以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新和发展为主题,与全校师生进行深入分享交流。本期研读会由马超林副教授主持,院长贾钢涛教授出席会议,研究生教师专职辅导员何宛怿老师、马研2201班全体同学及全校研究生代表参加。

1

马超林副教授对王晓广老师应邀主讲本次研读会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王老师是北化马院的“老朋友”,曾多次与我院师生进行学术分享交流,希望新生同学也能在本次研读会中认真聆听、用心体会、充分吸收。

3

王晓广老师的授课分享共包括四个部分:首先,王老师对恩格斯与马克思思想的关系作出定位。王老师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联是一个基础性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对此,王老师作出几个基本判断: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旨趣、思想视域及实践诉求具有同质性;第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具有互补性;第三,从恩格斯的视角来看,他与马克思的思想存在主从性。例如,恩格斯在《致约·菲·贝克尔》中提出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提到“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其次,王老师介绍了恩格斯晚年的主要活动。晚年的恩格斯仍然不忘革命事业,不仅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还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帮助他的天才朋友马克思筑起一座庄严宏伟的思想丰碑。另外,恩格斯晚年撰写了大量书信和文章,从事着艰苦的理论研究和著述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随后,王老师重点阐释了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重要命题的补新和发展,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起源问题,历史发展动力和规律问题,有关阶级斗争理论和策略问题,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问题等众多方面。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问题上,王老师基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本,采用原文与译本相对照的方法,重点阐发了对于“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

最后,王老师结合自己的学术科研经历,分享了有关文本研究的五点体会。第一,遵循原本,注重溯源性研究;第二,立足文本整体,乃至马克思主义整体来解读;第三,注重从文本群出发进行系统性研究;第四,合情合理,适度解读,将科学与合理性相结合;第五,立足经典,兼顾非经典文本。王老师还推荐了一些相关著作和文章,为同学们今后的阅读和研究提供参考。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以及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困惑进行提问请教,王老师一一作出详细的专业解答。

2

贾钢涛院长对本次研读会进行了总结。他对王老师的应邀主讲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认为王老师的讲座极具启发意义,同学们要充分理解、吸收悟透王老师的讲座内容。同时,贾院长指出,认真研读马恩经典著作是马院学生的基本功,也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研读经典中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学术兴趣,将对同学们的学术成长之路有很大帮助。最后,贾院长勉励各位同学在读研期间立下宏大志向,认真研读、用心领会、身体力行,成为能担大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

4

在此次研读会中,王老师带给同学们的不只是广博的学科知识,更有丰富的经典文本实操经验。同学们纷纷表示,王老师的讲座内容细致而丰富,对于自身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大有裨益。

图文:张诗雨

指导教师:何宛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