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推进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关制度和政策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6月1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党支部和材料学院现代大分子工程系党支部进行支部共建,进行课程思政联合研讨会。会议由材料学院院长隋刚老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毕文锐老师、材料学院党委书记赵静老师参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和材料学院全体教师参加。
首先,隋刚老师强调,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深刻改革,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是每位教师作为教育参与者、主力军的责任和使命。随后,现代大分子工程系党支部书记王力老师介绍开展课程思政整体情况。从现代大分子工程系基本的情况出发,全系基本达到全员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王老师认为,课程思政重在价值传递,要从受教、自教、教人三个层面发力,党支部采取组织专题党课、参观学习等多元灵活的方式,既为老师们提供学习机会、学习素材,也为提升教师实现价值传递的能力提供途径,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在课程思政中具有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随后,现代大分子工程系的张树老师和赵长稳老师进行了课程思政说课。张树老师以合成橡胶的发展历史为例,讲解了如何在“聚合物制备工程”课程中融入思政案例,通过现实的案例,把国家发展、人民利益和核心技术之间密切关系鲜活地展示出来,有助于塑造学生爱国爱校爱专业的情怀,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赵长稳老师以“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的元素、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四个方面,展示了“高分子化学”这支国家级精品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风采。赵老师运用我校杨万泰院士在科研中对自稳定沉淀聚合的发现和催化剂为例,鲜活地讲解了科学精神、科学伦理等思政内容在课程中的有机融入。
接着,原理教研室的教师针对骨干教师代表的说课内容,分享了对课程思政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毕文锐老师指出,借助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学共研制度,思政课教师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获益匪浅。从现代大分子工程系三位教师的内容设计、案例发掘、教学方法上看,材料学院的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上下了很大功夫,使专业课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课程思政强调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塑造者。对于理工科专业课,专业课教师需要在做好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从科学精神的传递、人文情怀的熏陶和理论深度的挖掘上,继续下真功夫。原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兼教研室主任许文星老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对于思政教育至关重要,课程思政要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思政资源的结合点研究透、分析透,最终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初维峰老师指出,目前课程思政教学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推进,要使思政理念真正入脑入心入行,需要实现自下而上,让学生真心喜爱。
最后,材料学院党委书记赵静老师总结了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效。她表示,马院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学共研,同材料学院开展深入交流,非常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和效率,重温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宗旨和价值理念。教师承担着“四个服务”的使命和担当,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要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工科教学的特点是专业课教师占80%,专业课占80%,学生学习专业课占80%,要实现学生教育全过程浸润在思政教育中,必须明确学生培养“四个面向”的目标,使学生明确怎么做科研、做什么样的科研。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既要进一步挖掘细化思政元素,避免同质化问题,更要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形成合力,共同用好、上好“大思政课”。
本次会议是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通过本次会议,落实了学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学共研制度,加强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常态化交流,也凝聚了党支部全体教师团结一致、筑牢意识形态阵地责任意识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