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与国际教育学院召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学研讨会

发布者:于文博发布时间:2021-12-21浏览次数:607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落实北京化工大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2021年12月1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研室与国际教育学院在北京化工大学会议中心第三会议室召开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学研讨会。

合影

“概论”教研室所有教师和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永生、各专业课负责人、教师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概论”教研室副主任陈顺伟王永生共同主持。

会上,王永生在对“概论”教研室各位老师表示衷心欢迎后,介绍了本学院师资情况与发展现状,特别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建设情况,并对举办此次讨论会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召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学研讨会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有益交流与合作平台,对于双方学院进一步在各门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国际教育学院“意大利语”课程主讲教师乔佳鑫、肖欢分别基于“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活动”两个层面进行了系统陈述,她们认为,外语教师要充分提高专业课程思政认识,逐步推进课程思政与教研相结合,不断加强教材建设,丰富高校外语教材的思政内容,以组织“辩论”、“演讲”、“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为载体,积极推动教师对大学生知识培育和价值观引领的关键作用,助力外语教师砥砺争做传递中国文化的“新时代马可波罗”。 

国际教育学院 意大利语 专业任课教师 乔佳欣(左)、肖欢(右)

“工业设计”课程主讲教师薛小群以“联系历史”、“聚焦时代”为着眼,指出要在思政素材的挖掘上注重时代性,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共促共进。

“工业设计”课程主讲教师胡颖紫以《中国传统文样》一书为例,讲述了专业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要素的经验与心得,强调课程思政要密切联系生活,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做到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专业知识的传授里。

国际教育学院 工业设计 专业任课教师 薛小群(左)、胡颖紫(右)

“网络3D设计”课程主讲教师赵昕指出,新时代00后大学生性格活泼、个性明显、学习能力强,要正确引领他们系统且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深刻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成就,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可以“文化自信”、“文化自豪”。

“对外汉语”课程主讲教师郝晓梅从解读中国古代汉字的深刻意蕴为线索,向与会老师全面分析了汉语言学的优势与魅力,她指出,语言是思想沟通与文化传播的桥梁,要结合语言类课程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比如,在词汇与句法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在讲解汉字字源时融入中华传统礼节教育等,以实现语言教学、知识传递、价值引领的协同共进。 

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课教师 赵昕(左)、郝晓梅(右)

“留学生事务部”教师张加阜指出,国际留学生的“中国概况”等课程有许多课程思政的潜在切入点,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中也都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要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重视方式方法,既要让课程思政教育在课堂中“润物细无声”,也要让留学生在实践锻炼与日常生活中充分感知与体验思政元素。

专职辅导员于跃表示,国际教育学院尤为注重大学生思想品德培育,在日常的学生服务工作中,会通过小组讨论、专题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劳动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良思想品质。 

国际教育学院 留学事务部教师 张加阜(左)、专职辅导员 于跃(右)

“概论”教研室教师王武生、乔瑾、蔡永海、徐广军、陈顺伟、吴宁、马玉婕等人在认真听取国际教育学院各位老师关于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分享后,各自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授课实践经验,与国际教育学院老师围绕“新时代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守”、“课程思政优势资源的挖掘”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王武生指出,开展课程思政,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青年学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思考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大思政课程体系所蕴含的内涵渗透进课堂、浸润进教材、滋养进学生头脑,让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乔瑾指出,开展课程思政,教师要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确保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共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做好课程思政,教师不是简单地把思政理论课的知识内容叠加到其他课程教学中,而是要牢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办学路径,使各门课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认识国情,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劳动模范和工匠身上感受道德风范的力量与中华优秀美德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学院 “概论”教研室教师 王武生(左)、乔瑾(右)

蔡永海指出,开展课程思政,教师要掌握“三全育人”思路,形成“一盘棋”大思政体系:一是全员育人的“宽度”,通过课堂观摩、教学比赛等方式,提高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二是全过程育人的“长度”,要把教师、教材、教案、教室、教风五个核心要素嵌入育人各环节,构建全面覆盖、全课育人、全程衔接的立体化课程育人体系;三是全方位育人的“深度”,把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灵活嵌入教案设计、教法创新、课堂教学等环节。通过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的各类课程教师育人局面,让青年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徐广军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使学生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因地制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之中,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积极促进文化、学术、趣味相结合的德育氛围形成,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喜爱、弘扬。

马克思主义学院 “概论”教研室教师 蔡永海(左)、徐广军(右)

陈顺伟指出,文化有诸多分类,学生思维方法也存在鲜明差异,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施策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国际比较为抓手,以中国现实成就为支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之治”的优势,讲清楚“中国之制”的特色。

吴宁指出,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归根到底是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问题,各类课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扭转“一张试卷定分数”的考核方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健康的发展。

马玉婕指出,课程思政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辅课堂,将立德树人贯彻到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并结合行业特点,形成具有专业院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范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教师 陈顺伟(左)、吴宁()、马玉婕(右)

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永生在总结讲话时指出,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过程精彩、成果明显,相信经过此次讨论会的交流讨论,国际教育学院老师们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和水平将会有大幅提升。王永生在感谢“概论”教研室老师莅临交流与答疑研讨的同时,也表示期望未来能够继续合作,再次、多次举办这样的讨论会,不断强化国际教育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发展。

王永生(副院长)

国际教育学院 副院长 王永生

与会老师们纷纷表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研讨有助于互相增进了解,有利于推进专业课与通识课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精、准融入,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在相融相济、相互激励、相互促进中,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撰写人: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