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吴宁发布时间:2019-12-24浏览次数:135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讨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2019年12月14日,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在北京化工大学就业中心408报告厅举行了2019北京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开幕式由教育部研究生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首批特级教授张明国教授主持。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研究生院院长甘志华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化工大学的整体概况尤其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情况,以及研究生院组织开展的在线课程建设工作。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进一步促进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部研究生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宏波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教育部研究生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概述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情况,强调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本-硕-博”教学的一体化改革和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努力做到“步步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博士生综合素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与普及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徐治立教授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博士生“思政课”的历史沿革,充分肯定了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重点强调任课教师要结合明年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活动,加强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李东松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研究会近年来的教学与学术活动,高度评价了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一门课的形式专门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的形式,并主张要积极持续地开展类似的教学研究活动,为其它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孙涛博士在致辞中,介绍了研究会的整体概况,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改革,为全面推进北京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宝贵经验。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合影留念。接着,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秘书长孙宗伟副教授主持了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

  在主题发言中,王宏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王一方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肖广岭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明国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主任)、王娜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课程教研部主任)和杨艳萍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会议主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王宏波教授在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进博士生“思政课”的理念思考”的发言中,介绍了他主持编写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8版)》专题教学指南。他指出,该《指南》旨在体现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特点,反映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使博士生能够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思考当代中国与世界,从而认清和确立他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他主张,为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必须做好理论逻辑(政理、学理和事理)、实践逻辑(真理、价值和情景)和历史逻辑(实践模式的转换历程)的统一。

  王一方教授在题为“马克思的病历本”的发言中,从马克思生平及著作的基调,论述马克思的疾苦观、医学观;通过对马克思大量往来书信的整理,梳理马克思与家人的疾苦体验与苦难反思;通过研读《资本论》,论述了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疾苦的剖析及其对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根由的揭露;通过《资本论》引用文献背后的医生形象,透析医学的职业良知;主张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反思和批判现代医学的技术异化之途。他论述马克思对当代医学的若干启示:从个体疾苦体验到人类苦难,从中渗透着理性与感性,观察与体验,共情与反思;由社会病理学,揭示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分析人的医学与科学技术的医学关系,主张批判医学的现代性与医生的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倡导崇尚人的尊严与医疗公平,主张用反异化思维指导医改思路;倡导转轨认知,即从政治经济学路径向科学哲学路径的转轨,从自然辩证法到医学辩证法的转轨。

  肖广岭教授在题为“把握整体与突出重点相统一”的发言中,强调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和硕士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之间的差异,重点讲授中国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世界问题的关系;要注重讲授当代世界前沿的重大科技发展问题,如人工智能、颠覆性技术和区块链等,拓展博士生的认知视野,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

  李明教授在题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混合课程建设的思考’的发言中,介绍了他们通过改革所形成的、由问题导引课堂教学体系、立体化开放型混合课程运行体系、原著原理文本导读体系、专题教育教学研究体系、综合调查与反馈体系、课程深度交流与创新发展推进体系、研究型专题讨论体系、网络互动体系、开放性课程学习体系、混合课程过程管理体系等构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他主张,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诸如马克思主义文献阅读不足、课堂讨论研究性学习不足、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不足、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增大在线文献阅读内容、实施课堂小组讨论、研究和讨论学生问题、专题研讨聚焦学生的问题等方法,激发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

  张明国教授在题为“新时代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改革初探”的发言中,概述了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方面,讲授教材或大纲中的部分内容(如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当代社会思潮等);结合本校特点重点讲授“当代科学技术”、“当代生态环境”等内容(如当代发展的哲学反思和伦理批判、马克思主义技术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等);结合自己研究专长讲授研究成果(从中日科技比较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日本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社会背景等)。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专题教学(设置前面若干专题)、翻转课堂(组织博士生进行课堂展示)、(邀请校外专家)学术讲座以及举办“2019北京化学史化学哲学论坛”、“2019北京技术哲学论坛”(组织博士生参加)等形式进行教学,调动博士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计划开展博士生“思政课”MOOC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王娜副教授在题为“以改革教学供给增强博士生‘思政课’的获得感”的发言中,指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向“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挑战以及博士生成长需要和教学提供之间不相匹配等问题;主张博士生“思政课”教学要重视培养博士生综合能力——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在基础方面,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前沿方面,侧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前沿理论研究;在视野方面,侧重世界舞台和中国道路的国际比较;在立场方面,讲授社会思潮与核心价值观;在方法方面,侧重讲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政策方面,突出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教学形式方面,围绕本校的国防军工特点,采取大班报告、中班授课、小班实践和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博士生参观国家实验室、博物馆、纪念馆等,提高博士生的综合素质。

  杨艳萍副教授在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内在逻辑”的主题发言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它切中现实世界财富的分配正义问题;它提供了认识与改变现实世界的原则与方法——辩证法;它确立了与现实世界相交往的纲领——实践;它对于当代世界的发展有其主体引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儒家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规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目标: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论述了现实世界发展机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她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家哲学融入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在自由发展中,刘东建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常江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东松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冠军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海军教授(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杜长林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婧文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佟怡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主任)、郑吉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洪玲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文霞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卫华教授(陆军装甲兵学院军政基础系)、徐治立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哲学研究所所长)、孙宗伟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凡副教授(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公共教研室主任)、刘树勇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孙涛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借阅部副主任)等分别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进课堂”、博士生“思政课”教学如何贯彻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八个统一”、如何落实“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指南等议题发言:介绍了本校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的主要经验;主张博士生“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实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一体化、系统化和精细化;注重动态管理,提升博士生的文化自信;注重经典研读,分类讲授;注重在线阅读,小组讨论,聚焦学生关心的问题;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学中的融通;注重传授生存、生命和生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伦理。

  张明国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大家带来各自的教学经验。他指出,本次会议是自研究生“思政”课程调整以来,在北京乃至在全国第一次专门研讨博士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教学会议;大家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这既增进了相互了解又形成了许多共识,从而为进一步促进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基础;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和MOOC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化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