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吴宁发布时间:2019-12-24浏览次数:734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进一步促进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自然辩证法教学质量,由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和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9年12月8日在北京化工大学行政楼203会议室联合召开了2019北京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创新。

 

 

  开幕式由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常江教授主持。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宋宇飞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化工大学的整体概况尤其是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情况,以及研究生院组织开展的“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六门在线课程建设工作。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相互交流教学经验,进一步促进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学与普及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徐治立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明年举办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活动情况以及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情况;希望加强自然辩证法原理研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李建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研究会的整体概况;重点强调研究科技治理的现代化、科技时代的人类未来,加强研究自然辩证法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北京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李东松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研究会近年来的教学与学术活动,主张要积极持续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研究,为其它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学者合影留念。接着,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孙涛博士主持了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

  在主题发言中,张明国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刘巍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张新庆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娜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李全喜副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围绕会议主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张明国教授在题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新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的发言中,播放了他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的任课教师录制的“自然辩证法概论”MOOC宣传片;论述了MOOC教学和课堂教学及其辩证关系。他认为,MOOC教学主要讲授自然辩证法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知识;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在MOOC“讨论区”中整理的)问题为中心,或开展专题教学(包括案例分析)或组织研究生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提升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刘巍教授在题为“中国农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概’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研究”的发言中,播放了她们录制的“自然辩证法概论”MOOC宣传片,论述了她们从事“自然辩证法概论”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1)教学的目的:缓解压缩学时的问题;改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成效。(2)教学设计:第一,学习活动设计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活动设计。课前设计主要是将知识传递过程前置,学生对浅层次知识的学习通过课前完成;课中设计完成知识的内化与综合应用的深度学习;课后设计是对课前和课中学习的巩固和应用。第二,学习评价设计:评价在线课程完成度、网上在线测试、讨论时的表现等;评价学生出勤、课堂讨论等;通过期末闭卷考试进行评价。

  张新庆教授在题为“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发言中,讲述了他所采用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提前一周把下次课的授课大纲、授课PPT、文字案例或视频案例及思考题发给同学,督促同学们自主学习;上课时主讲老师会快速讲授本单元的授课要点和难点,讲解课堂思考题的含义和解答要点,有时还会展示往届同学的优秀作业和课堂讨论视频;讲授过程中会穿插提问或自由讨论,也便考察同学们自主学习状况;每次课预留40分钟时间,课堂分组讨论,并选择3-5个小组代表登台发言;课后一周内,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个人课堂作业,计入总分,突出过程管理;并把优秀作业刊登在协和哲学社的“协和思苑”公众号上,促进同学们在良性竞争中相互学习,任课教师会及时指出同学们在课堂作业写作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建立班级“微信群”,强化师生互动,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理念。

  王娜副教授在题为“专题化教学模式下如何解决知识系统性与碎片化之间的关系——以自然辩证法概论为例”的发言中,(1)提出了当前自然辩证法课程存在的问题:第一,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碎片化知识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每一节课都很精彩,但整体效果不好,学生记住的是一个个案例,对问题并没有更深的认知,对这门课程的总体框架并不清楚。有些专题的选择与教材或大纲的主题关联度不强。第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2)论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一,课程缺乏整体设计和学科视野,重视问题的典型性和趣味性,忽视知识间的逻辑性。第二,由于自身学科定位、历史原因及教师自身意识薄弱等原因,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育人功能被忽视。(3)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一,要有两个“大局”的教学视野:在课程的立意和站位上,要跳出“通识课”的定位,从中国和世界的 “两个大局”着眼。在培养目标上,要注重从“懂知识”向“真认同”、“能行动”转化。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科技发展大趋势;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要建构三位一体(学术史+理论研究+教学研究)的教学体系。第三,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和以问题链的形式,将课程的整体逻辑和每一章的内在逻辑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题讨论。第四,要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要承担补充和延伸线下教学的功能;线上课程主要讲基础性的问题,线下课程主要讲学生熟知而非真知的问题。第五,编写具有校本特色的辅助教材。

  李全喜副教授在题为“生态自然观视角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特征探析”的发言中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自然观部分教学关系密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战略性的历史视野、和谐性的实践指向、辩证性的绿色发展、人本性的价值取向、有机性的系统治理、 内柔性的主观自律、外刚性的制度支撑、全球性的国际合作等方面。生态自然观视角下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特征对于深化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体系、增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借助文本研究方法,从生态自然观视角下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特征。

  在自由发言中,唐文佩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张艳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卫华教授(陆军装甲兵学院)、武光明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傅德本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徐保军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王巍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王东梅和刘峰副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周蕾韬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计彤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蒙本曼副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张子睿副教授(北京农学院)、陈印政讲师、张姝艳讲师和闫涛讲师(天津大学)、张寒讲师(中国传媒大学)、王亮讲师(西安交通大学)、毕文锐讲师、初维峰讲师和田英讲师(北京化工大学)、王添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等各自介绍了本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经验,并围绕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尤其是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交流。

  张明国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各位带来的教学经验,尤其感谢远道而来的广西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的任课教师的加盟。他指出,自然辩证法概论MOOC课程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们在教学实践所遇到的学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大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这既增进了相互了解又形成了许多共识,为进一步促进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了基础。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和MOOC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北京化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