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化学史和化学哲学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吴宁发布时间:2019-12-24浏览次数:370

 

为了进一步推动化学史和化学哲学的研究和交流,2019年11月10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化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在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科学会堂一楼会议室共同举办了“2019北京化学史和化学哲学论坛”。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质量报社、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民主与科学》杂志社、化工出版社、《化学通报》编辑部、北京农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化工大学2019级博士生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所长张明国教授主持。他说,化学化工无论在历史还是在当代,无论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及其与自身的关系,还是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在日本,化学化工对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曾起到过重要作用,日本学者曾经撰写并出版了一部名为《化学文明论》的著作,日本学者在化学领域获得了许多项诺贝尔奖(2000-2002年,连续在化学领域获得了诺贝尔奖)。化学史和化学哲学是科学史和(广义)科学哲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们分别是科学史研究者和科学哲学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次论坛邀请的报告人在该领域进行过长期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相信大家会从中受到很多启示。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袁江洋研究员在题为“原子论化学与元素论化学”的报告中,通过梳理原子论和元素论的形成和演变历史,分析了古代德谟克利特创立哲学原子论和近代道尔顿创立化学原子论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古代亚里士多德创立哲学“元素说”和波义尔创立科学“元素说”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述了原子论和元素论的关系及其对近代化学革命的贡献。

 

 

中国质量报社李刚社长在题为“世界发展格局和中国质量发展——关于中国质量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中认为:(1)质量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技术手段。检验检测是化学化工的具体应用,也是质量和标准实施的手段,还是质量强国的基础学科和产业。(2)16世纪以来世界强国的发展历程表明,世界经济强国大都也是质量强国;质量强国是各种强国要素中重要的核心竞争力。(3)中国是产品大国、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质量强国,出口商品质量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第一,要提升质量水平、增加效益。第二,创新产品、升级质量,鼓励发展优势企业、优质产品、优秀品牌,鼓励发展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第三,提升品种档次、创造质量红利,提高产品价格,创造出标准、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的丰厚利润。第四,以质取胜、和平占领市场,从中低档产品为主转变为中高,增加科技含量、附加值,创造知名品牌。第五,维护质量安全、化解非传统安全。进一步加强质量与安全风险防控,防止发生系统性、行业性和区域性质量安全事件。第六,升级产业质量,打造经济升级版。在宏观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社会经济转型;在微观上,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实现推进产业升级。第七,建设质量强国文化,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改变落后质量和经营理念,促进质量诚信、推进品牌建设、营造反垄断和防止不正当竞争的营商环境、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在题为“从国际论文看中国化学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报告中,通过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SCOPUS、SCI、ESI等国际化学论文的计量考察和分析,提出我国化学科研产出呈现出量的快速增长,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化学大国。中国化学领域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化学科研经费和化学研究者快速增长,以及对化学研究者(含博士生)评价指标、Publish or perish(不发表论文就下岗走人)带来的压力和动力,而根本的原因是:我国作为快速工业化的大国,对化学等物质科学(physical sciences)有着巨大的需求,因而投入多,产出多。同时,他从高度原创性及诺奖级的化学科研成果等科研质量指标考察,提出:中国尚未成为“化学强国”。建议在继续坚持科研产出数量增长(及经费增长)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原创性研究,分阶段分层次将现行以唯论文影响因子和数量为主的评价体系,转变到以科研成果的原创性为主的评价体系。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叶青研究员在题为“‘永久黄’文化的现代性表达”的报告中指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由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久大精盐公司、永裕盐业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组成的工业集团在建立和发展民族工业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称这个集团为“永久黄”团体,该集团是我国近现代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如果从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层面分析永久黄文化,发现这个知识分子的精英群体从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思维出发,倡导科学但不唯科学论,尝试沟通科学与人文、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均得以彰显。其文化有着独特的现代性表达,而这种文化现代性表达代表着当时众多工程技术型知识分子群体的现实选择。

 

 

《民主与科学》编辑部主编张培富教授对上述四位专家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指出,四位专家从各自的角度对化学化工及其相关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袁江洋教授的报告为我们展示了化学基础理论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脉络;李刚社长的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调查数据,并结合中美贸易战,使我们了解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刘立教授的报告从国际的视野给我们介绍了我国化学研究的现状及其成就,并给出中国从化学大学走向化学强国的战略;叶青研究员介绍了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永久黄”化工集团的形成及其所建构的独特的“永久黄”文化(倡导科学但不唯科学论,尝试沟通科学与人文、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分析了该文化所凸显出的当代价值。这些报告史料详实,史论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其观点给我们很多启示,尤其是对于诸位以“大化工”为专业的博士生们来说,将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方面以深刻的启迪。

 

 

张明国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大家的光临尤其是报告人的精彩演讲,四个报告对于促进化学史和化学哲学的研究和交流将起到促进作用。他指出,这些报告人和点评者大都是以化学为本科专业,后来转而从事化学化工史和化学化工哲学或化学化工社会学的研究,他们的经历、研究方向及其成果、治学精神等都值得诸位博士生们思考和参考。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者参加,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把此论坛持续办下去。

据悉,迄今在北京化工大学举办了两次“北京化工与社会论坛”。第一次论坛:时间:2009年12月27日;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化工大学;地点:图书馆会议中心多功能厅;主持人:任定成教授;报告人:张明国教授,题目:面向节能减排的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研究。第二次论坛:时间:2014年5月13日;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咨询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化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所;地点:主教学楼109会议室;主持人:张明国教授;报告人:梶雅范教授(东京工业大学),题目:真岛利行与日本有机化学研究传统的形成。(科技与社会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