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已开设课程填写) | MXI11400E | ||||||||
课程信息 (仅新开课程填写) | 所属 学科 | 知识 领域 | |||||||
总学时 | 48 | 学分 | 3 | 理论学时 | 32 | 实验学时 | 上机学时 | ||
课程中文名称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
课程英文名称 | Accomplishment of Thinking and Virtue and Law Foundation | ||||||||
适用专业 | 本科全体学生 | ||||||||
开课学期 | √春季学期 √秋季学期 □小学期 | ||||||||
预修课程(名称) | 无 | ||||||||
并修课程(名称) | 无 | ||||||||
课程简介 | 本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课程。主要内容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与信念、爱国与人生价值的实现、道德修养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品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努力做到依法办事,自觉运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履行公民义务,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和善于传播、运用法律的高素质公民。 | ||||||||
建议教材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5版 | ||||||||
参考书 | 张明德《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陈传法《法律精神与法律制度》第一版,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1 | ||||||||
二、课程教育目标
知识培养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指导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概念、原则、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知识;提高学生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和主要部门法构成,掌握我国宪法、民法、刑法和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内容,领会依法治国方略思想的内容、原则和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思想道德问题的能力;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知而必行的良好道德品格;努力培养学生自律、进取、开拓、创新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努力做到依法办事,自觉运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履行公民义务,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和善于传播、运用法律的高素质公民。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努力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教学重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 2.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掌握理想、信念的涵义和特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 : 1.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 怎样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 怎样把理想化为现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正确认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防观念、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培养爱国热情、确立报国之志和践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3.做忠诚的爱国者 。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使学生掌握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概念、人生目的的主要类型,掌握人生价值的涵义和特点;理解人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原则及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解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培养坚忍不拔的人生意志和战胜人生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 1. 人的本质 2. 人生价值的含义和特征。 3. 人生环境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道德的本质,了解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发展;了解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理解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掌握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大学生与诚信道德的关系,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教学重点 : 1.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与作用。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5.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6.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关系;理解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性;了解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和自觉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的意义;掌握社会公德的概念和特点,熟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其涵义;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公共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学会科学利用网络;了解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教学重点:1.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 社会公德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 3. 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职业、职业道德、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的含义;理解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活中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活中的法律;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使学生明确正确的婚姻爱情观的基本内容,理解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基本掌握婚姻家庭方面的相关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 1.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 3.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认真领会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的意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使学生了解国家安全法律知识,树立社会主义安全观,自觉履行国家安全义务;引导学生加强法律修养,逐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意识。
教学重点: 1. 法律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2. 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内涵。3.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观念 。4.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原则;了解我国的国家制度;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国家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国的实体法律基本常识,特别是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刑法的基本知识。通过分析简单案例,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深化法律意识。了解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民事诉讼制度、刑事诉讼制度、仲裁法律制度的基本常识。遵循正确的程序实施法律行为,懂得通过法定程序解决法律纠纷。
教学重点 : 1.我国宪法的地位、作用及其主要内容 。 2.我国的实体法 。 3.我国的程序法。
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四、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根据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事述评。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具有政治敏感度。
2、研究性学习。一个学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自我学习,并以课堂演讲来分享学习成果。
3、先进人物采访。每个学生完成采访任务,并写出采访报告。
4、普法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与实际相结合的普法宣传活动。
五、作业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谈我的理想,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内容,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7、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8、联系实际谈大学生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9、理解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
10、面对当今就业形势,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11、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12、如何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本质?
13、如何认识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14、理解公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意义。
六、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与期未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40%。包括平时考勤、提问、等课堂表现,以及课堂讨论等多样的作业成绩相结合。
期未考试占总成绩的60%,开卷形式。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认知水平及综合分析、应用、表达能力。
七、成绩评定
百分制。平时40分,期末卷面60分,综合按百分制评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