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研究生学科素养与理论水平,增强师生学术交流互动,10月21日晚,我院以腾讯会议形式开展了第三期经典著作研读会。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岩受邀担任主讲人,以“‘德福一致’何以可能:‘加速社会’中的德育危机与理念再造”为主题进行分享交流。研究生教师专职辅导员何宛怿老师主持会议,马研2201班全体同学及学院其他年级研究生代表参会。
首先,李岩老师基于自身研究经历和构思过程,介绍了“‘德福一致’何以可能:‘加速社会’中的德育危机与理念再造”这一选题的缘起,并指出研究主要探讨了“德福一致”、“加速社会”和德育之间的关系,明确三者的内在勾连,构建起完整的逻辑框架。
接着,李岩老师分别对“德福一致”与德育、德育与“加速社会”的关系展开探讨。李岩老师指出,对“德福”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一致的理解,深刻影响着“德福一致”的可能性和实现性。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家以一种“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理解“德福一致”问题,而马克思采取了一种“改变世界”的新哲学范式,从传统道德哲学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阻碍“德福一致”的问题与病症,强调通过社会制度和社会实践加以改变。这启示德育要时刻关注自身所处的社会情境,善于识别现实的社会情境及其对实现“德福一致”所造成的阻碍,并及时找到解决方案。
李岩老师进一步指出,德育当下所处的社会情境是“加速社会”。在“加速社会”中,德育主要面临三重危机:一是价值危机,加速弱化了“德福一致”的价值;二是环境危机,加速因违背现代性的自治承诺而引发道德困境,同时加速也造成了多重异化状态,使人产生幸福困境;三是实践危机,加速增加了德育与其外部时空环境的同步化压力,德育与外部时空环境的同步化压力也激化了德育内部的知行矛盾。
面对加速扭曲并破坏了“德福一致”这一德育的价值导向,李岩老师提出,现代德育可通过“共鸣”理念与“后增长社会”理念实现再造。“共鸣”理念能为理解“德福一致”提供一种关系性维度,使人们更加关注道德和幸福所蕴含的人与世界的良性关系及其对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为现代德育发展提供一种新规范。“后增长社会”理念则对道德困境和幸福困境具有开解作用,提倡变“强迫性增长”为“适应性增长”,减轻社会的加速强迫力和德育的时间压力,缓解德育与外部环境的同步化压力,修补德育再生产的能力。
最后,李岩老师对“德福一致”、“加速社会”和德育之间的关系作出总结。他指出,在“德福一致”的不同理解方式中,马克思的理解方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启发德育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于解释“德福一致”是什么,更应该回答“‘德福一致’存在何种现实困境”以及“如何解决这一困境”。而面对当前“加速社会”中的德育危机,“共鸣”和“后增长社会”可为探索德育发展的新理念提供思想借鉴和方法启示,这对中国德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在其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针对日常阅读和写作问题,积极向李岩老师请教。李岩老师做出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建议大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观点、原句,这些良好的科研习惯有助于提高知识“吸收”效率,对之后的规范引用、论文写作和修改也大有裨益。同时,李岩老师鼓励同学们开阔视野,追踪学术前沿,将不同学科领域对同一话题的研究成果联系和对照起来阅读,帮助自己发现研究的生发点,找到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主题和方向。
何宛怿老师对本次研读会进行了总结。何老师对李岩老师的到来再次表示衷心感谢,认为李岩老师的分享和解读极具启发意义。何老师指出,道德和幸福是我们生活中时常关注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经典问题,李岩老师将其置于“加速社会”的新时空情境中加以探讨,这种前沿思维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同时,李岩老师关于论文选题构思、框架搭建和写作过程的详细讲解,能为同学们今后发现研究问题、寻找理论支撑、分析概念和阐析观点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此次研读会,同学们收获颇丰,表示李岩老师的讲座让自己对论文的构思、写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今后将认真运用李岩老师传授的方法,努力创造出更为优质的科研成果。
图文:贾清淋
指导教师:何宛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