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常晋芳副教授在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进行了 “智能时代的人-机-人关系”专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全荣副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常晋芳老师开篇提出,我们要保有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不断向智能时代转变的发展阶段。从1956年美国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工智能”设想到2016年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战胜职业围棋选手柯洁,在这短短60年的时间里,智能时代高速发展,并且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巨大影响。那么,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常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智能时代的人的地位和价值、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了他的解读。
常晋芳老师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即通过物的中介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人-机-人)。他认为,机器和技术从来都不是中立的,而是牢牢地嵌在社会结构之中。人通过创造使用机器可以达到改造自然服务自身、改造社会和人本身的目的,这使得对于智能时代人类之间会发生什么(一部分人会利用智能机器对另一部分人做什么)的思考比单纯考察人机关系更有意义。
最后,常晋芳老师分享了他对于智能时代人-机-人关系的现实倾向或未来可能性的几点判断,引起在场老师与同学们的深入思考。
本次讲座引发了大家的学术共鸣,宁全荣老师和同学们就主题进行了提问。常老师在回应中进一步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迎来了与会者阵阵掌声。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大力推进新生引领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会”理论社团建设,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来校举办高水平专题讲座,全面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成长。
主讲人简介:常晋芳,中共党员,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发展问题研究中心当代发展问题研究室主任,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秘书处秘书,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历史唯物主义、文化哲学、社会发展理论、全球化与信息化问题、人工智能等领域。出版有《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人文博物馆·哲学卷》、《全球化进程中的人》等代表性著作8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通讯员: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