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夏莹教授主讲新学年首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时间:2018-11-01浏览:97

10月18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2018级全体硕士新生和部分高年级研究生在会议中心圆桌会议室举办了新学年首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夏莹老师受邀担任本次研读会主讲嘉宾并带来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一种救赎历史观?”的精彩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全荣副教授、高洁副教授、田英老师参加本次研读会,会议由2018级硕士班主任毕文锐老师主持。

 

 

夏莹教授指出,国外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存在不同进路,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救赎历史观,这一观点以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和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为代表。沃格林认为,马克思是“思辨的灵知主义者”; 历史唯物主义是灵知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有关历史进程之全体的灵知。洛维特则以马克思思想中的二元张力出发,在确认马克思进行彻底宗教批判和解开商品拜物教秘密的同时,却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召唤中强化了弥撒亚主义。

 

 

夏莹教授批判了将唯物主义理解为救赎历史观的观点:第一,以非历史的方式处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部文献而无视马克思思想的成长历程。第二,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仅仅作为一种幻影式的思辨(Docetological Speculation),囿于马克思早期哲学命题自身的主词与谓词之间的表层关系,而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在形成这些哲学概念的过程中所展开的具体论证。第三,分割了马克思的哲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将马克思等同于理性化的历史哲学家(如黑格尔),历史成为了指向未来的进步序列,弱化了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所完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个案性分析,而正是这一分析彰显了马克思审视社会的科学态度。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夏莹教授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救赎历史观,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包含着进步性的理性化的历史观,它以可实现的未来为旨归。同时,夏莹教授引入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非救赎历史观上的理论可能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工作在于,在历史表面的连续体当中“爆破”出一个个事件化的意象,唯物史观不是有关历史的哲学,它是一种哲学认识论。

 

 

本次讲座引发了师生们的学术共鸣,多位老师、同学就主题进行了提问。夏莹教授在回应中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观点,迎来了与会者阵阵掌声。据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活动,旨在提高研究生阅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学术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立场,深得广**生好评。

 

主讲人简介:夏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法国哲学,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近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