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思政工作会精神,落实研究生思政工作,增强导师责任制意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综合实力, 7月14日上午,在东区主教楼216会议室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导师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馨、研究生院副院长靳慧、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夏莹、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十余名导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宁全荣主持。
张馨书记总结回顾了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张书记指出2016届毕业生硕士论文撰写和就业状况总体良好,但在硕士论文查重及盲审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导师和学生反思。她指出学院目前正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应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共同开创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新格局。
靳慧副院长详细解释了研究生院导师责任制的相关规定,用清晰的图表、翔实的数据做支撑,分析比较了近几年本校各学院硕士论文通过率、查重率等情况,她指出硕士毕业论文盲审出现问题的五大原因:论文选题差、论文综述不充分、论文框架和逻辑性问题、论文研究不够深入、写作不规范。靳老师建议导师每个月都应当确保与学生的定期交流沟通,确保论文选题适当、进度适时、写作规范。
夏莹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哲学系人才培养的特殊情况,讲述了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论文投稿的珍贵经验。夏老师指出毕业论文选题要“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论文观点应当构建“思想的战场”,而不是“亡灵的走廊”,论文写作以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为核心。她建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研究生的选题应当从研一入学初便着手,导师通过让学生抄写经典书目、评论名家观点等方式,了解学生兴趣,确定论文选题,学生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只有通过导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才可能撰写出高水平论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工作,促进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提高学科声誉,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此次导师培训会议明确了学院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撰稿人:岳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