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思想对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时间:2017-04-11浏览:50

哲学生于对话,死于独白。马克思主义生于与时俱进,死于固步自封。323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杨浩应邀来到北区305教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时代解读。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宁全荣、高洁、于文博、陈顺伟热切讨论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及其存在的思想张力。讨论过后,对话会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为主题展开。杨浩老师从向内和向外的视角,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这三大主要流派。他指出,儒家强调“内圣外王”,“求之不得,反求诸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对于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看法和观点;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回归本源,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传自印度的佛教则强调精神不朽、起死回生、轮回、涅槃,注重内向的追寻。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对比的是,西方文化则是一种向外的探索,强调不断去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中认识自我。

听完杨浩老师的讲解,李大为、陈雷杰、田雪、孙阳、赵爱霞等同学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提问,和老师们就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工作。此次邀请杨浩老师针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讨论和交流,帮助同学们在比较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把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定位和方向,进一步增强了学科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讯员:岳丽媛)